2 提升新動能,開創“人才交換”時代
作為一種商業行為,企業界的“人才交換”活動早有先行者。
如足球俱樂部球員轉會、租借事件時有發生,就體現了人才交換的一種有效形式和效果。
其他企業為何不能借鑒過來做一些“租借”之類的玩法呢?
一方面,站在企業角度,
可以通過人才交換的形式改進或豐富自己的人才布局,
短期補充新鮮血液和能量,可以低成本、高效率地解決關鍵性問題,
適度的人才“交換式”流動,也能保持企業的活力和動能;
反觀很多企業,從來就缺失人才資本增值優先于財務資本增值的政策(華為做法);
平時不做戰略性人才儲備,突然出現人才需求時,往往就臨時抱佛腳,匆忙跑到人才市場上去抓去挖。
不成功的企業為什么不成功?
站在人力資源管理的視角,還不是因為事業的貧窮限制了他們對人才發展的想象。
另一方面,企業之間的人才交換,
對人才來說也是一種新型的福利性安排,
基于事業發展與人才發展的思路和做法都值得嘗試,
人才流動起來了,自然進一步被喚醒和激活了。
試想,你隔三差五地老去一個地方觀景旅游,時間久了你受得了么?
是不是該換換口味呢?
德勤智庫發布的《2018年的10大人力資本趨勢》里提到,
一方面,傳統雇傭關系正在被興起的多元勞動力生態系統取代——
為用人單位提供了靈活性、所需的勞動能力以及探索多種尋求人才經濟模式的可能性;
另一方面,
領先的組織正在轉向一種使個人得以獲得寶貴經歷,
探索新的角色,并不斷改造自己的模式,
而不是沿著基于職位的路徑穩步前進。
這說明了什么呢?經歷比職業更重要!
企業里人才的豐富經歷從哪里來呢?
通過跨組織的人才交換便是一種現實而有效的途徑。
三亞勞務派遣公司田福人力小編猜想,未來頻繁開展人才交換絕不是一種“妄想”。
當然,企業之間的人才交換形式可以多種多樣,只要敢想能做就有可能。
一切都是根據雙方的需要來開展的,包括完全的福利性交換,只是為了換一份好心情而已。
一開始可能有個“門當戶對”的基本規則。
雙方應遵從意愿均同、互相尊重、由易到難,量力而行,循序漸進的原則。
人才跨界交換整體上還是一個新事物,一切做法都值得嘗試。
新華社微信公眾號近期刊發了兩條“互換身份”的新聞,
一個發生在四川眉山市,另一個發生在江蘇張家港市。
新聞均是關于交警支隊民警和外賣小哥的角色互換體驗,
時間不長就一天,而通過身份“互換”,
雙方卻深深感受到了彼此工作的真實寫照,
體會了一把最真實的“換位思考”,效果超出預期。
3 結語
信息時代,企業之間的人才交換本質上是“人才共享”,
沿著無邊界組織的發展脈絡和新人類的個性訴求,人才共享就是共享經濟時代的重要組成內容。
多元經歷就是競爭力,塑造了你的視野和胸懷、領導力或執行力還有情商。
無論你愿意還是不愿意,總有人比你做在前面。
朋友圈里經??吹健翱缃绱蚪佟钡母拍?,
三亞勞務派遣公司田福人力小編認為,“打劫”人才的時代很快就要來臨了。
與其被動挨打,不如主動開展“人才共享”,
既解決了人才的“七年之癢”,保障了人才的持續成長,
又提高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