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話說:話有三說,巧說為妙。會說話是一門學問,說話有分寸是一種修養。能夠照顧到聽者的情緒,讓人聽起來來舒服,那就是得體的巧說。田福人力認為,會說話包含兩層含義:不該說話時不說,該說話時好好說。這樣的人,會更受歡迎。
田福人力認為,好好說要包括適中的語速,講究的方式、內容,讓溝通變輕松。
語速適中會讓人覺得很舒適。跟語速慢的人說話,如果你的語速很快,那么他就會很不舒服,很想逃離你;如果跟語速快的人說話,而你又語速很慢,那他可能就急的不行;所以語速要適中,或者與你的溝通對象同頻。但是遇到急事時,話要慢慢說。因為越急,越可能說得前言不搭后語和不得體,容易誤事,也容易讓人覺得你沖動不穩重。急事慢慢說,才能把事處理地更好,也才能給人留下遇事不亂、成熟穩重、可堪信任的印象。
注意講話的方式,更讓人容易接受。比如你想對別人有一些善意的提醒時,用開玩笑的輕松方式說出來,不但可以讓人愉快地接受,還能增進彼此間的親密感。
講話的內容請選擇對的人。例如人在情緒不好尤其是傷心時,傾訴的欲望會更強,這無可厚非。但要切忌兩點:對熟悉的人不要說太多,適當地傾訴可以增進親密,但傾訴地太多、太過,就是把別人當"垃圾桶"了,會適得其反。另外就是不要見人就說,因為容易給人造成情感上的壓力,甚至讓人反感。例如說別人的事,是最容易冒犯別人的,因為人都對自己的事最敏感,很多時候你又不知道事情背后有什么隱秘和禁忌,所以有時即使說的是好話,也會無意中得罪人。說別人的事要小心,技巧就是不論說什么,最好有距離、不痛不癢一點,除非你真的了解背后的情況。
作為領導最容易以自己的權威壓制和強迫下屬,下屬即使不說話不反抗,心里卻是不服氣或不理解的。田福人力認為:所謂"堵不如疏",大禹治水正是變堵為疏,才平息了肆虐多年的水患。這是中國文化中的大智慧。